top of page
©紐曼樞機藝文館版權所有
©版權所有

澳門紐曼樞機藝文館

澳門紐曼樞機藝文館的前身為華僑商人的大宅,建於一九二六年,其後天主教澳門教區獲得上述有關業權。四十年代初粵華中學因逐步擴充收生,獲當時教區給予作課室之用,時任鮑思高紀念中學兼粵華中學院長陳基慈神父,為紀念粵華中學一名優秀學生麥金源的果敢刻苦、虔誠堅守信德、謙遜助人的精神,遂將物業命名為「金源樓」,大樓先後用作課室及教職員室,最後再歸還至天主教澳門教區。

二零二零年,天主教澳門教區李斌生主教正式撥予澳門教區演藝文協會作會址,將「金源樓」重新命名為「澳門紐曼樞機藝文館」,以實踐「心與心對談」為理念,弘揚聖若望.亨利.紐曼服膺真理與良心的精神。透過各類型演藝及文化活動,建立與人的交往、文化交流,共同構建創作空間,成為社區內一個更貼近人,與民分享和共賞的地方,藉以建立人與人之間互信互助、友愛、互相尊重的友好關係,營造不分彼此、無分種族、無分文化地域的環境。

CCCN門口.png
背景花紋-03.png

虔誠信德
若望·麥金源

若望麥金源

(1925.07.19 - 1944.03.25 )

出生於廣州市。1939年入讀鮑思高紀念中學,在公教的同學們中感受到虔誠的生活所帶來的力量。當時的麥金源雖未奉教,仍屢次朝拜或神領聖體、熱心祈禱、敬禮天主聖三,每星期到陳基慈神父的校長室告明自己的罪與過錯。

次年,他在畢少懷神父手中領受洗禮,取名「若望」,從此領受基督聖體,讓耶穌真實地臨在他心中。

1942年,麥金源遷到粵華中學上課。憑著矯健的身手,麥金源涉足校內各項體育活動,起初為爭榮譽,用取巧或野蠻的手段去求勝,後來受天主教的薰陶,使其對名利的追求被謙遜品德淨盡。克盡守己的麥金源亦曾司職管理聖若瑟慶禮院,幫忙分擔院內事務,看顧及勸導年幼學子;在履行小宗徒的工作之餘,亦深諳知識的重要,平日更孜孜不倦的修習各科功課。

1944年,麥金源因染上肺炎受盡煎熬,在高燒的迷糊中,他沒有說過一句反貞德的話,臥病在床期間高聲誦經及祈禱。在預報救主降生瞻禮日,這位真摯的十九歲青年,便暝目長逝了。麥金源的果敢刻苦、虔誠堅守信德、謙遜助人的特質都深深地刻在陳基慈神父的心坎裡。若望麥金源魂歸天國後,陳基慈神父為紀念這位良好榜樣的青年,遂將教區借出的物業命名為「金源樓」。

資料來源:

1. 《一朵中國花──麥若望金源小傳》(靈修小叢書)

      編著者陳基慈神父,  澳門慈幼印書館
 

2. 《麥若望金源的日記二十五篇》

      編者陳基慈神父

2_麥金源同學(from 紅棉九十載).jpg
背景花紋-04.png
背景花紋-04.png
關於_工作區域 1_edited.png
背景花紋-02.png

藝文館位於得勝斜路55號,是一座具歷史紀念價值的大樓。樓高兩層,建築風格為古典折衷式樣,大樓採用迴廊設計,遮陽通風;內部佈局嚴謹,立面柱拱線條簡約,裝飾呈現幾何分佈。

 

屋頂正面有巴洛克曲線山花,大樓充滿巴洛克的弧形線條;地面鋪有彩色水泥花磚;弓形的房間結構,帶有英國維多利亞時代古堡的建築風格;樓內的裝潢設計亦受嶺南建築風格影響,使用玲瓏別緻的滿洲玻璃窗;梯間「雙鳳朝陽」的裝飾,工藝精緻;木製扶手、中式掛落,天花邊緣上結合了西方色彩及中國傳統主題的木雕裝飾,充分體現當代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。

 

主大樓前一棵昂首挺拔的木棉樹,成為得勝斜路一帶為人熟悉的標誌,素有君子之稱的木棉樹,與紐曼樞機藝文館致力培育君子淑女的理念不謀而合。


 


變遷年份表

150DPI中文網站-6副本-01.png

“Fear not that thy life shall come to an end, 

but rather fear that it shall never have a beginning.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— Saint John Henry Newman 

背景-5_工作區域 1_edited.jpg

聖若望‧亨利‧紐曼

(1801.02.21 – 1890.08.11)

cccn01-2_工作區域 1.png

聖若望‧亨利‧紐曼,是十九世紀英語國家最重要的神學家、思想家、教父學家及作家之一。紐曼一生勇於追求真理並大膽實踐,敢於批判當時世俗化的社會,誠信在權威之下的現象。他的主要思想可體現在基督宗教教義的發展、平信徒在教會生活所起的作用、理性與信仰、教育與宗教等多方面的論述,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啟發及引導作用。

改宗天主教    良心呼喚

生於英國的紐曼,自幼鍾情於古典文學及哲學,十六歲時進入牛津大學讀書

來被英國聖公會任命為牧師,並在牛津大學執教。他是首位研究教父學的人,通

過重讀早期教父的著作,對教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有了更深入的認識,亦因而

始他的自我批判及反思。由於他對真理及歷史研究的執著態度,使他越來越相信

基督宗教的正統應回歸羅馬天主教。

 

1845年,紐曼改宗天主教,此舉震驚歐洲大陸,儘管他後來不斷遭受抨擊及懷

疑,紐曼始終認為,人一定要跟隨良心的呼聲,過程中需要服膺真理,不應因喪

失面子、地位或聲譽而逃避,因為基督信仰的真理是人對內在良心呼喚所作出的

回應,人只要追隨良心的聲音就會找到天主——而天主就是真理的根源;良心是天

主寫在人心中的法律。他很清楚自己對真理的追求和實踐,是為了順從心中真理

之光的指引。

擢升樞機     與心對談

紐曼在他78歲時,破天荒擢升為樞機主教,以「 COR AD COR LOQUITUR 」

(心與心的對談) 為座右銘 - 意謂紐曼一生不斷尋求與天主相連,與天主對話,

堅定履行自身的使命。他十分熱愛其牧靈使命,對伯明翰的居民,尤其是疾病、

囚犯及貧苦階層的照料有加,因而深受民眾尊敬和愛戴。

教育理念     影響深遠

紐曼一生積極推行教育,他曾創立一所小學及中學,並應邀建立都柏林天主教大

學。他強調教會的辦學理念應是讓學生學習並了解社會的運行模式,從而為進入

社會提供必要的準備和訓練。紐曼強調大學的教育不應只讓學生專攻某一學科知

識,而是要給予他們全面的教育,包括人格、心靈和思想;大學必須要有宗教背

景為基礎,否則將因失去宗教信仰而變得世俗化。紐曼出版的《大學的理念》為

近代大學博雅教育的經典著作。

CCCN03-01.png
bottom of page